:新课标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
新课标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
一、填空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发声停止 振动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真空 不能传声。声在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 有关,还跟介质的 温度 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2、乐音特征有音色 、音调、响度 。声音的高低叫 音调,声音的大小叫 响度,每个发声体独具有的声音的特征叫音色 。
3、音调的高低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物理学里用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简称 赫,符号 Hz。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音调范围是 20Hz-20000Hz 。 高于20000Hz 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叫做次声波。
4、弦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靠弦的振动 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弦的粗细长短松紧 有关。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
5、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 发声的。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6、我们听到声音的两种方式是气传导和骨传导。造成耳聋的两种类型: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7、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 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 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
方位 。
8、什么是噪声?0 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