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共4篇
反思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于翻译前两段内容,本课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二是理解本文层层推进的行文方法。本节公开课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另外,教学环节也有必要做调整,先翻译课文,整体感知,再分析写作方法及内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学生不能够畅所欲言。总而言之,今后的教学,应多从学情出发,不能太高估学生的能力,而是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多锻炼,多积累。
反思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