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

  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的巴门尼德,显然在走一条与前者并不是那么想似的道路。

  他的思想与阿那克西曼德接近。后者将万物,或曰存在的生成归结于一个“不确定者”,而巴门尼德却对一个存在的世界与一个生成的世界进行严格区分这样的学说表示怀疑。而这又诱使他对存在和不存在这样的概念进行更深一步的思索,于是就有了“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这样的断言。因为A=A这样的形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任,而A=非A这样的命题,我们却要始终对其表示怀疑。由此而言,存在者根本不可能从不存在者那里生成,而只能是存在者生成存在者。沿着这个逻辑继续推论下去,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一个存在者只可能永远持存下去,因为它不可能是“将要存在”,如果承认了这点就意味着要承认存在是从不存在那里生成的;同样,也不能承认“过去存在”这样的说法,因为“消逝”与“生成”都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觉到的,无非就是万物的生成和消逝。于是,巴门尼德做出了一个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论断:“不要跟随昏花的眼睛,不要跟随轰鸣的耳朵和舌头,而要仅仅用思想的力量来检验!”[6]

  在这里,我们看到经验世界与理性思维的截然对立。在此基础上,巴门尼德断言,一切感官经验仅仅提供假象,正是在假象的世界里我们才会认为不存在者也同样存在,而我们唯有摒弃感官认知,才能够用思维触及理性世界的边缘。换言之,存在等同于思维,等同于概念。

  可是,毕竟巴门尼德的思想也有其固有的逻辑缺陷。比如概念和思维如果是实在的话,那么运动(生成,消逝)与多也应该是实在的。因为思维是运动着的,同时概念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巴门尼德难以解决的一个悖论。还有,既然不存在者不存在,而我们所感知到的假象就属于不存在者,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假象,即不存在者从何而来这个难题。

  巴门尼德的这些命题无疑是决定性的,因为任何一个对古希腊哲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以及他的那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我们所观摩到的世界无非是借由火而投射到洞穴内壁的幻影,由于我们一生中只能观摩到这些幻影,所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当洞穴中的居民转过身来,走出洞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他一定会被眼前所见所闻所震慑——这就是彼岸的“理念世界”。我们已经看到,对现实假象的逃避和对确定性和稳定性的追求,我们把希望寄托于一个彼岸世界中,而那个世界,是至善至美的。正是在这样的美好愿景之下,一个绝对的存在者诞生了——它就是上帝!

  参考文献:

  [1] [德] 尼采 著. 周国平 译.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 商务印书馆. 1994年 第3页

  [2] [德] 尼采 著. 周国平 译.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 商务印书馆. 1994年 第21-22页

  [3] [德]黑格尔 著. 先刚 译. 精神现象学[M]. 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2页


上一篇: 学生作文:《双角犀鸟》读后感

下一篇: 名著《飘》读后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