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娶媳妇有多难?闺女多了是财,儿子多了是灾
这位村干部希望政府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杜绝“天价彩礼”,干预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减少农民负担。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这一地区动辄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的“天价彩礼”现象受到舆论关注。为了破除愈演愈烈的彩礼风,在县领导的要求下,该县组织人员创造编排了上述小品,宣传倡导民众摒弃陈规陋习,拒绝“天价彩礼”。
每逢春节,大量从砀山输出的务工青年集中返乡,在农村地区,青年保媒拉线、相亲定亲,也迎来高峰期。因为这个短信和这段小品,彩礼也再度成为这个小城的热门话题。
在网络上搜索即可发现,“天价彩礼”并非某一地的个别现象。近年来,在中国广大农村,花样翻新的“乡约民俗”加上“随大流”式的攀比风,彩礼礼金一路狂飙。在贫困地区,一些已经脱贫致富的农户,甚至因为儿子的一桩婚事一夜返贫。
彩礼漫天要价:老农借高利贷为儿子娶妻
今年春节期间,中新网记者辗转采访到了上述小品创作的人物原型,居住在砀山县东南部程庄镇的郭庆丰。
去年10月,郭庆丰的大儿子郭兵结婚,经过媒人的多次沟通,男方拿的彩礼钱从28万降到了22万。因为钱要的急,郭庆丰东拼西凑后还是以1.8%的月利息偷偷借了10万元高利贷。
郭庆丰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他结婚后的头十来年,一家五口人的生计全靠四亩薄田,生活贫困。多年前,大胆包地种大棚西瓜的郭庆丰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如今,已有八九亩瓜地的郭庆丰,在村里也算是中等家庭,好年景的时候,一年仅靠种瓜也能收入五六万元。
“种瓜这些年也没剩下钱,大儿子15岁那年我就开始攒结婚盖楼的钱。”郭庆丰说,如今在农村结婚,男方家里得先盖起两层小楼,不然,都找不到媒人。
去年春节,郭庆丰家的新楼房开始入住,5月的时候, 24岁的大儿子郭兵就在媒人介绍下有了对象,两人都在上海打工,相识两个月,双方家人就开始操办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