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读书笔记
五是行为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具体应用。在应用研究方面,产生了行为流行病学(常见的有抑郁性、强迫性、焦虑性等神经症的行为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肥胖症、神经性厌食、冠心病、高血压、皮肤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的行为流行病学)、预防行为医学(健康教育、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预防、临床预防、社会医学、道路交通、职业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等都与行为医学息息相关)、临床行为医学(如病人就医、遵医行为、医患合作行为、临床诊疗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危重患者抢救、会诊、转诊等临床行为)、女性行为医学(少女、女青年、成年女性、更年期、老年等女性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女性计划生育、性行为等行为特征)、儿童行为医学、老年行为医学、护理行为医学等以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分支学科。在基础研究方面涉及到神经行为学、行为生理学、行为药理学、行为解剖学、行为病理学、行为毒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遗传学等,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在行为医学发展历史方面:
行为科学的起源是近代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而行为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建立在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的实证科学精神基础上的,它使得科学的心理学从宗教神学、经院哲学的桎梏中独立出来。
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首倡行为主义运动的著名文章《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首先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他认为意识是不可捉摸的,不应列为心理学研究内容,只有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下来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行为的基础是刺激一反应行为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环境学习获得。在此之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美国动物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了关于联想学习的实验方法。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实验心理学强调行为疾病学习模仿理论、行为治疗、行为矫正,其理论基础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方面,不良行为得以矫正。(www.kuaidu.com.cn)1973年,美国生物反馈专家BirkL应用生物反馈技术研究治疗癫痫、哮喘、紧张性头痛、偏头疼,取得较好效果,并第一次提出行为医学之词。
1977年2月,以Schwarz和weiss在等人为代表的医学家在美国Yale大学召开了第一次行为医学大会,并第一次提出了行为医学的定义。1978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行为医学刊物:《行为医学杂志》;1990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行为医学学会。1989年,成立我国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与生物反馈分会,1990年10月,在天津召开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1992年6月出版我国的行为医学刊物《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2年8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第二次全国会议,学会正式更名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2008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行为医学学会。
研究表明,除生物、社会和自然因素外,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人类46.7%的疾病均与自身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在我国,占前三位死因顺位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病因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已超过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而成为第一位与死亡有关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的追,行为医学将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学习、研究行为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