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第17课《孟子》两章
第17课《孟子》两章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重点)
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重点)
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