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夫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郑剑夫:根雕艺术独辟蹊径
中等身材,黝黑皮肤,憨厚笑容。第一眼看到郑剑夫,觉得他真像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民。他的手,骨节粗大,厚实有力,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印象。
艺术精品,只需寥寥数刀
然而,走进他的工作室,你会突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饱经风霜的达摩,洞察世事的罗汉,雍容华贵的仕女,云遮雾罩的山水,聪慧活泼的孩童……一块块看似笨拙的树根,到了郑剑夫手中,只需三两下摆弄,转眼间就成了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传统木雕刀法精细,图案精美,注重细节;现代派的做法,则是取奇形怪状的木头,不着一刀,也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而郑剑夫于两者之外独辟蹊径,依根势,顺纹理,寥寥数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就跃然而出。眼前这件名为“遨游四海”的根雕是一尊宽袍大袖的弥勒佛,树根天然的纹理,变成了随风飘荡的大袖,细看时,似有“呼呼”风声。
“我的根雕,仍然遵循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但并不死守传统木雕过分重细节雕刻的手法,而是因材而宜,不拘一格。一块树根,最后是云是水还是达摩,都在于见到它时一瞬间迸发出的灵感。这样,才能做到我心目中的‘天人合一’。”
艺术美感,来自生活底蕴
百艺之才,源乎创意。这种不拘俗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手法,不但是郑剑夫的艺术特色,更成为浙派根雕的艺术特色:强调根雕的天生自然形态,注重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自然材质美感。
郑剑夫的艺术灵感,来自他扎实的生活底蕴。
这个生长于浙江嵊州乡村的汉子,从小喜欢拿块泥巴用小刀刻刻划划,长大后,“顺理成章”做了木匠。郑剑夫至今记得,1978年,他无意中拿块树根一刻,发现原来树根的魅力如此之大:木雕好比工笔画,讲究线条和刀法,只要用力,就可以一再复制;而根雕则不同,顺乎天然,即兴发挥,每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惊喜。郑剑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根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