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真正格物致知内涵,
3、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学生背诵平时搜集的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1、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
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小结:以上这些中外名人对“实践”的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二、导入新课
(一)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三)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