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80后投资500元微信卖水果创业,一年后月分红3万
微商靠口碑,一个客户在朋友圈“晒单”,就在无形中为我们推广
李伟妈进口水果批发生意做了20多年,这个市场她看得太透。不论体量还是思路,这仨小子的“创新”就是小打小闹。她奚落儿子:“家里生意早晚是你的,折腾什么劲儿!”
听人劝吃饱饭,就不出来创业了。三人商议,微店名字要时尚,就叫“烂水果”,意思是“烂水果自己吃,好水果给顾客”。1500元大部分用在“置装费”上,仨人挑品相好的塑料袋、托盘、刀叉、湿巾,一套“标配”下来,就剩300多元。
开局不利。“烂水果”上线一周每日零单,他们开始尝试改变。两个美国红佳丽苹果搭配两盒草莓、一斤美国无籽红提、一个血丝李、一盒蓝莓共120元,转发送澳芒一个……别人卖水果成斤卖,他们搭配成套餐“混合”卖,朋友圈转发还送礼物,再配上专人设计的纸箱,更显高大上。他们的目标客户,定位热衷网购的年轻白领阶层和年轻家庭,这些人愿意在朋友圈晒照片,无形中为“烂水果”品牌做了推广。客户可随时微信下单,选择套餐品种数量,坐等鲜果送上门。
微商靠口碑,“客人觉得不好吃,我们包退换。顾客不在家请人代收,钱可以下次再补……”张洞天说。”改造后的“烂水果”很快在朋友圈里传开。
开店一年客户近2万,每月分红近3万元,买了4辆面包车
创业初期再小的成本也要节约。送货全靠三位老板的六条腿。刘伟是三兄弟中相对健壮的,三箱水果40多斤,端起来眼睛都挡住了,从哈达端到地铁口,徒步一站地多。本来他做调味料买卖,月收入小一万,他不会舍不得一元钱坐公交,但现在,一元钱也是成本。
一位客人住在松浦观江国际,李伟倒了三趟公交车,下车发现这里是手机导航盲区,走了半个小时也没找到交货地点;一天中,最多爬过6次7楼……
随着口碑越做越好,他们的订单逐渐增多。2014年4月,送货不得不用拖车,6月末买了第一辆面包车,11月第二辆,到12月末总共买了4辆面包车,聘用4名司机。
微信个人用户的好友上限是5000个,2015年年初,哥仨注册了第4个“烂水果”微信账号。现在,他们微信客户近2万,高峰时每天订单150个;水果生意在第一个旺季,月流水达上百万;分红从最初每月只保证三人1000多元,到销售旺季,每人每月分红近3万元。“从来没想过微信水果生意能做得这么大。”刘伟说,哥仨正考虑向哈市周边区、县发展,让大家都能尝个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