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宣泄。
在夫妻之间,抱怨的潜台词就是“我想得到你的关注和理解”。抱怨经常是一种沟通和磨合,当双方连抱怨都没有了,很可能就要暴发家庭战争或劳燕分飞。而在职场上,同事或境遇相似的人之间抱怨是一种同感共情,在听别人抱怨时,发现“原来大家都不容易啊”,心理平衡了许多,而自己在抱怨时,也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安慰。
满足。
有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人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抱怨,还会得到周围人的注意和帮助,这叫“抱怨效应”,比如下级抱怨工资太少,上司就要考虑一下是否要调整薪酬;妻子抱怨丈夫好久没有“浪漫”了,丈夫可能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来一顿温馨晚餐。
当自己有了抱怨后,怎么才能不硬生生地憋住、又不让自己“口臭喷人”呢?汪冰建议:“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转移是最常用的,比如听音乐、做运动、从1数到10的呼吸控制等,找心理咨询专业人士进行倾诉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抱怨也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汪冰推荐了一种助人有效表达的公式: 现实情境+对方的行为+自己的感受=提要求的良好前提。比如一位要提醒上司兑现加薪承诺的员工应该这样说,“现在的经济不景气(情境),您压缩员工的开支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行为),只不过因为您以前答应过提薪,我现在觉得还是有些失望。您看……”
对于习惯抱怨、已经形成负性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汪冰建议通过一种感恩小练习来长一长对快乐的“记性”:像记日记一样,每周抽几个睡前时间,列举出之前几天中5件值得感激的事情,越细微、不重复、具体,效果越好。
“当然,作为倾听者,也不要跟抱怨者对着干,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最后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升级战。”岳晓东补充道,婴儿哭了,大家一般不会跟他计较,而是看他是尿了还是饿了,对抱怨者也是如此,最好洞察他们怨恨背后的潜台词。当然,遇到祥林嫂式的人物,礼貌而坚决地说“不”是上策。
21天“不抱怨”,你愿意挑战吗?
心理学家发现,21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成一个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21天不抱怨,那它就会慢慢成为习惯。如何坚持下去?马健文给了一些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