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六经病证的转变中,循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称之为循经传,不循此顺序而传者,称越经传。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称表里传。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称之为直中。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并病。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称为兼证。六经病证转变为其它病证者,叫做变证,误治伤正,病情恶化者,称为坏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患者体质偏差,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厥阴病证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相表里。厥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病邪侵犯厥阴,肝与心包皆受影响。
由于正气衰竭,阴阳紊乱,故而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若阴寒极盛,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危笃;若阴寒极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寒热错杂证的症状为口渴不饮,气上冲心,胸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呕吐或吐蛔,厥逆不利。 病因病机为或病于传经,或病于直中,或因治疗失当,邪气内陷厥阴。
厥热胜复证的症状为先厥而后热,下利自止;或厥少热多;或寒多热少;或厥热等。病因病机为病入厥阴,阴气盛则厥逆,阳气复则发热。因寒盛致厥多与下利并见,阴寒内盛,故先厥;阳气未复,故后发热,下利自止,其病可愈。厥少热多,是阳胜阴退之故,是向病愈方面发展;寒多热少,是阴胜阳虚,是病势向严重方面发展,厥热相等,是阴阳已趋相对平衡,可知病能自愈。
少阳病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少阳属于太阳、阳明之间,又称半表半里。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其多由太阳表邪化热入里传变而来,亦可由少阳本经直接受邪而发病。其病证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证的症状为口干,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