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春晚红包大战”,支付宝靠什么赢了微信?
通过常年的实践积累,支付宝将风险发生率控制在了百万分之一。但它深知对于用户而言,想要的不是99.9999%,而是100%。2015年双11,支付宝卖出了超过百万份账户安全险——仅需支付0.88元,在账户安全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最高100万的赔付,并且保证是100%的赔付。在工具转化为平台的道路上,没有手势密码对支付宝来说只意味着“同样安全”和“更为便捷”。关于支付安全的责任,支付宝100%要承担在自己身上。
对支付宝而言,2016年的春节,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间点,经过过去两年艰苦卓绝的线下场景拓展,支付宝的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支付宝红包拿下春晚这一役,对手其实并不是其他红包,而是用户心中之前对支付宝的固化观念——通过联合商家发送的红包,首先让用户停留在平台上,其次让用户通过最短距离(即“咻一咻”)充分享受支付宝的玩法,再通过商家红包之外的利好、返券等指引用户深入平台的其他功能,帮助他们探索发现整个“平台世界”。“以春晚为依托,联合数百个品牌,以支付宝为入口,通过红包的发放,不断给用户展现一个作为生活服务平台和消费场景入口的超级App形象。”樊治铭说,“我们搭建了很多很多的移动支付场景,而红包就是一个强化的、让这些场景集中爆发的机会。”
搭建场景的目的还在于连接人。产品总监朱雁春以支付宝很快将搭好的场景“校园”为例:校园场景里,缴纳活动经费、聚餐AA、申请奖学金、饭卡充值等等等等,你能想到的校园内可能发生的支付场景一应俱全。而场景里就会有人,“比如和你分摊网费的室友,比如社团里负责收钱的同学”。支付宝认为,凭借类似场景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比微信更“精”,“它不是泛关系,甚至不是熟人关系,能和你发生金钱往来的,都是实打实的关系。”这种线下的、基于“实务”的关系是支付宝所看重的,并认为这种关系圈能对分析用户本身的数据产生影响。
业界认为,阿里和腾讯“红包大战”的背后,是双方对社交型移动支付的战略布局。无论哪一方都希望能融合“社交+支付”。两者不同的是,微信是在社交的基础上增加支付,而支付宝是在支付的基础上增加社交。而O2O市场甚至未来的金融理财市场之中,支付工具就是流量入口。占领了移动支付市场,就等于拿到了线下市场和理财市场的敲门砖。从移动支付升级到O2O再到占领全场景,这是每家互联网巨头都想下好的一盘棋。支付宝通过红包吸引用户和商户,将用户转化从而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通过各个场景的连接,吸引用户未来生活中一切用到支付交易的行为都通过支付宝——这才是春晚红包背后,支付宝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