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腾讯“春晚红包大战”,支付宝靠什么赢了微信?
在过去的2015年里,各地政府与各类公共机构不断接入支付宝城市服务平台,在人们的手机上快速建立起了“市民之家”。政务办事、医疗、交通出行、充值缴费,几乎你能想到的一切生活服务——支付宝将其概括为9大类共4000多项业务,以往通通需要跑大厅排长队才能办下来的,如今只需要打开支付宝就能完成。
拉长时间线则可以更清晰地看到,8年以来,支付宝打通了全国28个省、370座城市的水电煤、电视宽带等民生服务的缴费和查询功能。加上去年6月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网“复活”并嵌入一级入口,迅速触达了全国300多万家商户,涵盖餐饮、超市、便利店、商圈、外卖、机场、美容美发、电影院等八大场景。而其打造的双12线下消费节,则是用线上福利激活线下商家,八大场景全部囊括,仅仅一天,便吸引了2800万人参与狂欢,为商户带来了超过1950万新增会员。
一句话,“过去的一年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生活、消费、理财等多个连续场景已经被支付宝陆续打通了。”樊治铭告诉《人物》。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7月发布的支付宝9.0版本,“支付宝钱包”重新更名为“支付宝”,“钱包”意象被软化,借此,从产品形态上,支付宝完成了从支付工具到O2O流量入口和场景平台的进化。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在用户心目中强化场景平台的印象,如何培养用户将支付宝作为高频流量入口的消费习惯?
9.0版支付宝发布时,樊治铭力排众议的一个决定是取消了登录支付宝应用原本需要的手势密码。如果每次登录都要输入密码,无疑会让用户体验的便利度打折,这不符合支付宝想转型为一个常用、友好的平台的预期。但这项改革的最终反馈是,业内普遍认为,去掉手势密码,支付宝依然安全。这主要得益于支付宝从2007年就开始研发并运行的大数据风险防控体系——“安全大脑”。“安全大脑”通过识别、记忆、判断用户的使用习惯,逐渐学会“认人”,密码不再是安全性的核心,设备、位置、行为、偏好、用户的关系网等等,一起构成了支付宝在安全性上厚实的防护墙。甚至每一次敲击屏幕都是安全性的提升,因为每个用户敲击习惯的不同,“安全大脑”会通过陀螺仪、重力感应等模式,记忆账户主人的使用习惯,如果指压感应、接触面积、时间间隔等指标与账户主人不同,“安全大脑”会立即提高警觉。而借助大数据的平台分析,支付宝还会对用户所在关系网中每个人的信用进行评定,一旦用户与危险账户发生资金关系,系统会立刻发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