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教学反思

:
>
过去总觉得一堂课时间很宝贵,不能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要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于是,心急火燎的一堂课开始了,每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简单稍作提问,转而进入下一环节,仿佛和学生在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直到下课铃声响了,还不舍得结束,担忧学生的消化程度的同时,还留恋着舍不得结尾。其实,这是最传统的课堂,也是对高效课堂的误读。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生怕学生少学什么,把他认为最容易忽视的细节拎出来反复强调。但是,教师越勤快,越想什么都疏通,学生的思想就越难以通达。以这样的方式延续至下课的课堂,这时学生状态已经不适合再继续学习,拖堂反而没有效果,多一分钟既不能让学生多学什么,少一分钟也损失不了什么。因此,在课堂上,应首先淡化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的的导向,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善于“偷懒”,要善问,把不该说的答案、不该问的问题留给学生。

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佐藤学既重视课堂中“倾听关系”的建立,又强调“交响”的发生,这首先在我校开展的课例研究中进行了尝试。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推陈出新,都在“倾听”培养和“交响”形成上大胆尝试。

我讲的是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课。在这节课中,不管是我与学生间的倾听,还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倾听,建立得都不够理想。我和学生都太“心急”了。我急于使学生的回答接近预设,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各心有所想,但因疏于相互倾听,最终错过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比如,在识字教学环节中,有学生说出对“校”的识字方法回答,但因没有举手发言而被我忽视。其实,在课堂上有很多精彩的回答,这些回答也各有千秋。如果老师不会倾听,那么再精彩的回答也不能及时被发觉;如果学生不会倾听,那么再精彩的回答也只停留在发言者脑海中,实质交流未发生,学习也未发生。有一种方案可以率先解决这样的矛盾,那就是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的建立和培养。要想让学生的想法顺利表达,首先要使其了解表达想法的正确方式。如果有任何疑问和想法,先举手再发言是值得表扬的行为,试想发言前就乱作一团,你该错过多少精彩的回答?错过多少学习的机会?

倾听的发生还在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设计要精炼,紧扣教学目标,与问题相关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又富于语文趣味,使学生乐于融入问题之中。《小书包》这一课的问题设计并不精巧,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必答的“反问”与“选择疑问”,这些
>
显示更多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标签: 小书包

上一篇: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学设计

下一篇: 《秋天》教学反思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