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十大认识误区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自限性:有关资料显示,痛风初次发病时,90%以上的患者即使不用任何药物,疼痛持续3-7天可自行缓解。该现象称之为“痛风的自愈”现象。初次发作的痛风患者输液治疗3-7天,疼痛明显缓解,可能与自然病程重叠有关,而非抗生素之力。此外,“心理暗示”在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有些患者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每次输液治疗,疼痛均能缓解,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可以肯定的说,这类患者所输液体中,除了抗生素以外,肯定还含有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而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痛风的疼痛早已被证实。众所周知,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副作用,如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等,因此,除非秋水仙碱不能用,一般消炎镇痛药物无效,否则一般不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误区十:秋水仙碱副作用大,痛风急性发作时,口服几片苏打片和别嘌呤醇就行
(1)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传统药物,也是特效药物。但由于传统的服药方法,虽有明显的镇痛和消炎效果,但同时也有明显的腹泻、腹痛、骨髓抑制、肝肾损害等副作用。大多数痛风患者都知道痛风发作时,服用秋水仙碱有特效,但由于害怕秋水仙碱的副作用,特别是对于肝肾的副作用,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宁肯忍受痛风之痛,也不愿接受秋水仙碱治疗,致使炎症不能及时控制,痛风由急性转为慢性。
(2)众多资料显示秋水仙碱的副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编者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发现,每日秋水仙碱用量超过3mg(6片),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腹泻,超过4mg(8片),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出现腹痛、腹泻等副作用。但如果把秋水仙碱的量控制在1.5mg(3片)以内,副作用出现率明显降低。因此痛风发作时,拒绝秋水仙碱治疗是不明智的。但在应用时应尽量将剂量控制在每日1.5mg(3片)以内,再辅以其它的消炎镇痛药物如依托考昔,同样会取得单用秋水仙碱的效果,且副作用明显减少。
(3)尿酸在组织和关节中沉积是痛风性关节炎的始动因素,因此,抑制尿酸盐的沉积是预防和治疗痛风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所在。有关资料显示,尿酸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形成针样晶体在组织中沉积;在碱性环境中,尿酸溶解度升高,一方面不容易形成晶体沉积下来,另一方面,已形成的晶体可以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痛风急性期期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特别是血尿酸水平超过560umol/L的患者,均应使用碱性药物,以缓解痛风症状,促进尿酸从肾脏排出。
(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处于痛风急性期期间,主要以镇痛为主,不能使用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等)。因为急性期机体排泄尿酸的能力已经发挥到极致,使用降尿酸药物一方面疗效差,更重要的是机体易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