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十大认识误区
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下列三类:
(1)镇痛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
(2)降尿酸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别嘌呤醇、苯溴吗隆等;
(3)碱性药物:常用的有小苏打、苏打水、苏氏合剂等。患者和家属一般可接受小苏打等药物治疗,但因惧怕药物的副作用,拒绝使用镇痛和降尿酸药物。让我们先看看镇痛和降尿酸药物在痛风治疗过程中发挥什么样作用,不用这类药物会导致什么后果,然后再来谈该不该用药的问题。
痛风发作时,由于疼痛剧烈,大多数患者难以忍受,因此镇痛是患者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镇痛药物除了能迅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外,尚具有局部消炎作用,通过消炎减轻疼痛部位的水肿,阻止炎症对局部关节、组织和骨骼的损害。因此痛风急性期必需使用镇痛药物,否则,易导致关节局部的损伤,使痛风由急性转为慢性。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其镇痛和消炎效果均佳,但其达到镇痛效果所需剂量与中毒量非常相近,其副作用在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腹痛、腹泻,少部分病人出现肝、肾损害、骨髓抑制,但停药后肝肾功能和骨髓抑制均能恢复正常。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近年来在镇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有些新型药物镇痛效果可与秋水仙碱媲美,如安康信(依托考昔),甚至已超过了秋水仙碱。由于其镇痛机制与秋水仙碱不同,因此与秋水仙碱合用在临床上往往能产生奇效,副作用明显减少。目前正逐步替代痛风急性期单用秋水仙碱治疗这一传统治疗方案。该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心肌缺血者慎用,肝肾毒性不大,轻度肝肾功能异常,停药后多能自动恢复正常。
痛风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降尿酸治疗。通过治疗使血尿酸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即可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也可预防或延缓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缓解期降尿酸治疗对痛风患者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两类,其一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另一类为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吗隆。这两类药物降尿酸的作用都较强,对肝肾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停药或应用保肝、保肾的药物后,肝肾功能一般能恢复正常。
在考虑是否需要服用治疗痛风的药物时,应全面权衡用药的利与弊,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疾病本身对肌体的损害。与炎症和高尿酸血症对肌体的损伤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可说是“小巫见大巫”。因为肌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是肝脏和肾脏,药物对肝肾的损伤,肌体可以得到自我修复。但长期高尿酸血症对肾脏、肝脏、心脏等肌体内脏器官所产生的持续慢性损伤却是不可逆转的,也是难以修复的,而且最终会导致尿毒症、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后果。因此,除非患者存在用药禁忌,否则,一般痛风患者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应考虑药物治疗。
误区三:运动能减肥,也能降低尿酸
“生命在于运动”,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确如此。因为运动使人快乐,运动使人健康。但是,对于痛风病患者而言,不恰当的或不适宜的运动都会诱发和加重痛风。这是因为①运动后,大汗淋漓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而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②汗液中虽然含有少量的尿酸,但水和钠是汗液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出汗越多,尿量越少,血尿酸水平越高;③运动后体内乳酸产生增加,乳酸抑制肾脏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④运动中受累、受伤、受寒时有发生,而这些又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尤其是关节部位的劳损和受伤更易诱发痛风。因此痛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充足的尿量,使得尿酸能够顺利的从肾脏排出。此外在选择运动方式时,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开关节容易受累、受伤的运动形式,尽可能的保护好关节。尽量选择一些中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并根据自身的体能情况,掌控好运动时间。
误区四:痛风是吃出来的病,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完全可以控制痛风,无需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