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课标要求] 1.了解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 3.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4.掌握pH的简单计算。 1。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1。0×10-14。 2.KW只受温度的影响,不受溶液酸碱性的影响,温度不变,KW不变。 -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酸碱中和滴定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课标要求] 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概念和原理。 2.了解指示剂选择方法。 3.掌握中和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误差分析。 1。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选用的指示剂为酚酞或甲基橙,一般不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2.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时,滴定管一定要润洗,而锥形瓶不能润洗。 3.中和滴定操作口诀: 左手塞,右手瓶;一边滴,一边摇; 眼向下,别上瞧;颜色变,等等看; 半分钟,记数据。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三个“1”: (1)1个公式:v=。 (2)1个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3)1种换算:1 mol·L-1·s-1=60 mol·L-1·min-1。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课标要求] 1.了解自发过程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理解熵和熵变的概念。 3.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能用焓变和熵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方向的焓判据是指放热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ΔH<0>0)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3.同一物质由固态(s)→液态(l)→气态(g)的过程为熵值增大的过程,ΔS>0;反之,为熵值减小的过程,ΔS<0>0,反应能自发进行;当ΔH>0,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1。可逆反应“两特点”: (1)正、逆两个反应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 (2)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共存,反应物转化率小于100%。 2.化学平衡“五特征”:逆、等、定、动、变。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课标要求] 1.通过图像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 2.能准确识别平衡的图像,理解平衡图像的内在含义。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反应速率变化,平衡不一定移动,速率变化后不相等,平衡才发生移动。 2.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瞬间不变。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化学平衡常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三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课标要求]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平衡转化率的含义。 1。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mA(g)+nB(g)pC(g)+qD(g)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2.化学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3.K值越大,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平衡的移动 [课标要求]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 3.对于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 -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课标要求]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和意义。 1.有效碰撞 2.活化能和活化分子 (1)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
高二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案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案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特征和平衡的移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着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因此教学上一方面要注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