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筑美术实习报告

:
>

  四.苗寨建筑——吊脚楼
  1 历史溯源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据有关史籍载述:“苗族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苗族住地,都尽可能选择靠近田土和生活用水便的地方,为少占耕地,多住靠近山村并向山上延伸。苗族民居几乎都是是吊脚楼,一般都建筑在斜坡上,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这些吊脚楼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一般都是依地势而建,在斜坡上把土地削成一个“广”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造房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
  2 简介
  吊脚楼,也较吊楼,苗族、壮族 水族 土家族 布依族 侗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建吊脚楼多采用椿木、杉木、梓木、枫木等具有再生能力的树木见造。
  3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4 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来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吊脚楼低的一般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一般的吊脚楼都是四榀、三间、三层,不封闭。此类吊脚楼,多从山面绕廊进屋,楼梯架在房屋两侧。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屋面多为歇山顶。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楼面半虚半实。靠外为虚,上铺楼板,安床睡觉,设廊小憩;靠里为实,挖设火塘,垒砌炉灶,供生活起居用。卧室的外面是堂屋,这里宽敞明亮,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外便是走廊,廊外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环境建筑景观设计的相关实习报告

下一篇: 标语大全2015建筑质量安全标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