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筑美术实习报告
: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蚩尤部落。苗族大多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 500万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为古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其历史要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先民从事农业稻作。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份三大方言:湘西、黔东河川黔滇。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三.民族历史迁徙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至黔、至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迁徙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岸。
第二次大迁徙,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是号称“九黎”的苗族先人与炎黄战争时向黄河上游即中原地区的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成为奴隶,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
第四次大迁徙,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徙,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基本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虽在后来多次“进剿”,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蚩尤部落。苗族大多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 500万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为古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其历史要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先民从事农业稻作。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份三大方言:湘西、黔东河川黔滇。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三.民族历史迁徙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至黔、至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迁徙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岸。
第二次大迁徙,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是号称“九黎”的苗族先人与炎黄战争时向黄河上游即中原地区的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成为奴隶,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
第四次大迁徙,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徙,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基本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虽在后来多次“进剿”,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