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实习报告

:
>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面向 21 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上,大学城具有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城”的特征和其作为一个大学集中地的特点,以资源的分级共享为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组团→校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网络,小谷围岛南岸地区则采用格网式布局的道路网络。绿化景观采用呈中心放射加廊道的绿化结构体系,形成以中央生态公园为大学城中心,以岛东西两侧的 3 个主题公园及组团级生态公园为次级中心,向四周发散、渗透,并与珠江和周边城市生态廊道相通,以功能内环绿带和滨江外环绿带为联接纽带的格局。用地规模约 43.3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 35 ~ 40 万人,其中,学生人口 18 ~ 20 万人,教师人口约1.5 ~ 2 万人,员工人口约 3 ~ 5 万人,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口 2 ~ 3 万人左右,村镇人口 5 万人,不可预测人口 3 ~ 5 万人。

  二)大学城总体规划

  广州大学城按照空间开放化、资源共享化、建设弹性化、服务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结构秩序化 管理整体化、设施智能化、风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等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建设、管理和运作。大学城借鉴中国古城的方格网布局原型,采用局部中轴对称格局,反映东方文化,并体现“城”的主题;同时借鉴荷花的生长形态,采用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建筑布局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并以功能、结构、道路、管理等构成的网络结构作为大学城的神经组织进行运作。

  1 ) 大学城总体用地布局规划

  大学城的校园用地形成三级结构,即大学城、大学园区、大学二级学院。规划中根据“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将某些学术资源生活服务资源、体育运动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如校级图书馆、餐厅、食堂、体育场馆等适当集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校际资源共享区,每一所大学均负责建设 12 处较大型的共享设施,在空间上开放。空间布局着重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采用“柔性结构”体系,提出了“带状”、“中心状”、“组团状”等不同的大学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发展和变化。

  2 ) 大学城共享资源、共享设施结构规划

  大学城提供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共享资源,第一层次共享资源是指城市资源共享区,第二层次包括校际资源共享区,第三层次共享资源包括大学校园区内的二级学院区。生活区共享设施采用产业化的方式解决各高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及生活问题。空间上采用组团式布局模式,根据服务单位,并分别配套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学生公寓注重空间领域的围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3 ) 大学城内部交通组织方式规划

  大学城南北两区内部道路系统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主干道通过跨江隧道(与地铁线路合并过江)紧密相连。两区道路网均采用方格网 + 放射的形式,既保证地块的方正、交通的有序,又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人行联系和景观组织的完整。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广州社会工作实习报告

下一篇: 广商仿真公司实习报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