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寻根还乡记

: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是我在小学六年级读过的,回想起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上这堂课时,两眼沁满了泪花,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严肃的大吴老师动情,课堂上鸦雀无声,静静地听着老师讲解着这一脍炙人口《回乡偶书》,两鬓斑白他便讲解,便联系自己人生历程叙述着异乡执教的心情,并对我们这一毕业班同学说:“好儿女志在四方”,也许你们中间有的同学经过初、高中、大学后,去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但你们要记住:这里就是你们启蒙的母校,清水镇这块土地就是你们的家。
  
  五十年后的今天,散落在全国、全省各地近五十名清水堆木站的儿女相聚,集体返乡寻根,“重拾儿时记忆,找回青春时光”于六月十二日正式拉开。这次活动由清水、淮南、芜湖等地的几位老党员牵头,经过半年的准备,为的是圆几十年前离开家乡时的童年、少年、青年们日夜思念的梦。
  
  真是个梦,一晃五十年。当初分别孩子牵手依依不舍,今天相拥两鬓秋霜泪满眼球。激动人心的场面不仅仅是这些曾经的孩子,还有留守在这一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要提起这些孩子离开这一片土地,还得从他(她)们的父辈说起,芜湖县清水堆木站成立于一九五四年,为的是将徽州地区砍伐散放的河里木排,在此集中整合后运往祖国建设需要的地方。这些旧社会被称为“三花(叫花、排花、戏花)”的排花,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成为国家国营单位森工,使这些漂泊流浪的游子有了归宿,在“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年代,他们得以扬眉吐气。便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祖国建设当中,炎热的夏天他们头顶烈日、挥汗成雨,扛起一根根木材打堆上车;严寒的冬季他们穿着草鞋在刺骨的冰水中拖起一根根木头整合成排,经长江、湖泊将木排送往各地的木材公司,大风大浪中他们不惜生命的危险。纵然,在巢湖放排死神夺去了几位“战友”的生命,可他们从未畏惧。正是父辈们有一颗淳朴、勤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儿女。
  
  每当看见我们父、母们因职业受伤而佝偻、蹒跚的行走,我不禁潸然泪下。他(她)们一生最好的时光是在扛木头、抬石头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度过。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宁可自己受寒挨饿,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一百多户人家没有一户一个孩子落下,那时我们这些家庭兄弟姐妹少则四、五个,每个子女都能接受学校的教育,实属不易。那时家庭传统教育很是严格,虽然父辈们大都目不识丁,但是,要求我们做儿女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曾记得,当时堆木站站长葛伯伯的大儿子在河边嬉水呛了一个职工家孩子几口水,葛伯伯知道后令自己的孩子把家里水缸挑满,叫自己儿子进入水缸,这位站长伯伯坐在缸盖上用如此的方式惩罚,葛奶奶见状急忙拿起斧头说:你不松开,我就砸缸了。此时奶奶的孙子被闷在水缸里不知呛了多少口水。这种身教重于言教,使得这个单位风清气正。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元宵节

下一篇: 《微言微词》——趣味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