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
>

  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 杨神武

  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忙碌是最好的鸦片。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尼采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临死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意识到什么是“活着”了。他之前的生活更像是一个盛大的“party”,里面行走着各色人等,他就是舞会本身,他没有他自己。他玩扑克,他工作,他娶妻,他生子,他建新房,他......生活是这么地热闹,他把自己狠狠地按了进去——直到死亡,死亡让他浮出了水面。

  对待妻子,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忍耐,这时候开始主动发威;对待工作,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兢兢业业,这时候开始难以集中精神。一直热衷于社交活动的他这时候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家庭,这时候等待他的不仅不是家庭的温暖,甚至是巨大的无法言说的根源性的乏味感。

  我们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人艰不拆”,生活都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必拆穿呢?可死亡就是拆穿了,他把外表的温馨的面具撕毁,把生活脱得赤条条地给你看。

  死亡究竟恐惧在哪儿呢?抛开不可知的恐惧与疼痛,死亡最大的可怕之处,就是让生活意义的基底开始动摇了。试想想,我们现在一切的辛苦,一切的牺牲,目标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要是根本没有这个未来呢?我们就开始虚脱了。当然,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生活的本质还依旧热爱它的人。”但是,勇士何其少,懦夫何其多——至少伊凡伊里奇不是勇士,他开始癫狂了。他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想,自己之前的那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呀?究竟是为了什么呀?他一遍一遍地质问,然而谁会给他解答呢?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菜根谭》读后感

下一篇: 党员读书心得之《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