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局2》之读后感

: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读书虽不多,但对这句话还是深有体会的。长大后也不怎么爱读书的我,却发现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奇闻异事、朝代更替,乱世英雄,隐士高人等有着莫大的兴趣,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爱听故事,非常敬仰那些胸怀天下却又远离世俗的隐者,还有满怀正义感的将相之才的缘故,所以当机缘巧合之下获得《鬼谷子的局》之第二部时,马上就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中所述的鬼谷子先生好像已过知天命之年,让我猛然想起小时候曾经在电视里看过的年轻的鬼谷子,他本名王诩,自称“云梦山王禅”。他对无意中救下的公主一见钟情,可俩人却无缘在一起,最后隐居山中,每天看书、打坐、冥想,参禅悟道,远离世俗纷争。

  战国时期,已是周朝末年,周天子脚下,诸侯拥兵自重,自立为王,连年征战,以致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瘟疫肆虐,热血洒满寸土。周显王虽然满腹治国为民之心,奈何力量薄弱,又无扭转乾坤之力,最后竟被逼至与亲人生死离别,国破家亡的地步,空有一座孤城。爱女大公主姬雪被逼,远嫁千里之外已年迈的燕国君主,大好年华却要送给一个垂暮之人;小公主姬雨被逼,逃往深山老林之处,不能在娘亲棂下守孝;爱妃王后被逼,服汞水自尽,再不能与其偕老。何其悲哉,何其痛哉!

  然这时,鬼谷子先生仍意欲隐居山中,一生修道、悟道,不问尘世,但奈何胸怀天下兴亡之势,不忍黎民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毅然决定违背年轻时发下的誓言,打开门户收下四位徒弟,并传以大道,寄以厚望,托付天下。

  鬼谷先生一生也只收下四个徒弟:张仪、苏秦、孙宾、庞涓,他们四人进山之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苏、张二人习口舌之学,修炼纵横捭阖之道,将诸侯玩弄于鼓掌间;孙、庞二人习用兵之术,悟用兵之道,旨在“以战止战,不战屈人之兵”。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的乱世政局。

  书中讲述了四人是如何经历千辛万苦才拜入鬼谷先生门下,他们拜师的经历让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墨家巨子随巢子曾言道:“鬼谷先生不重天下苦难,却重道器,若遇此天生道器,必喜而啄之。”苏、张、孙、庞四人皆乃天生道器,幸得高人指引去云梦山拜师,又在鬼谷先生门前,连跪四天四夜,不吃不喝,不畏风寒、暴雨,最终打破鬼谷先生不收门徒的规则,使其愿意让身边小童子代为考验四人。可以说,才只不过是获得一张能够拜师的文聘而以,唯有通过层层考验,方能留下。

  人说修道重在修心,首先考验的就是他们四人的机心。先生爱吃一种毛桃,此时正是毛桃成熟之际,就让四人去取。去前童子交代:此桃长在名为野人谷的石壁上,此谷有一群猴子,名为猕猴,特别爱吃。四人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寻得,却发现桃子长于六七十丈高的绝壁中,石壁光滑,直上直下,恐怕只有神仙方能采得。正在犯难之际发现谷地周围有大片相似的桃子,口感也很相似,于是四人商议后,摘取谷底之桃以充当崖上之桃交予先生。后被先生识破,桃子尽数被童子抛于地,但四人不服,问道:“先生既然早就知道我们四人摘不下来,为何定要我们去摘?这不是有意为难吗?”于是童子回道:“你们摘不下来,猴子可以。智者善假于物。临行之际师兄已经告诉你们,猕猴甚是喜爱此桃。成熟之际,猕猴往往会于凌晨时分结伙缘腾而下,而且猕猴爱闹,往往是一边吃桃,一边打闹。你们若是心平气静,善于观察,必能察觉此事,届时只需在下面,不费吹灰之力,伸手接住那些猴子扔下的鲜桃,就可品尝仙果了!”

  四人心服口服,我亦是。我读书时也未想到此法,可见不论多难之事,只要善于观察,细心留意,善假于物,也可迎刃而解,甚至不费吹灰之力。智者并非天生聪慧,而是事事用心,善于思考、总结。

  先生并未因四人之举而过分苛责。之后童子告知:“先生新采一品茶叶,需用猴望尖的甘泉水冲饮。先生说了,你们四人若是有愿心,可去各汲一桶甘泉之水,供先生冲茶。”四人非常振奋,随去取来。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下一篇: 《灰商》读后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