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背篇目十四教案(新人教版)

:
>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十四教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古诗词赏析之十四:

古 意 刘商

连晓寝衣冷,

开帷霜露凝。

风吹昨夜泪,

一片枕前冰。

闺怨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前人及当时诗人所作闺怨诗为数不少。而这首小诗在构思上有所翻新,显得不落俗套。

诗中几乎没有说到怨情,只是一个劲地在写冬夜气候的寒冷。“连晓”即通夜,一夜到晓。“寝衣冷”换言之,即被窝睡不热。这个细节不单交待出冬夜的严寒,而且暗点了女主人公的幽独境况,所谓“翡翠衾寒谁与共?”“开帷霜露凝”写室外景象,是一派严霜。句中说“凝”, 是偏义于“霜”;兼及“露”,则有“白露为霜”的含义。这进一步说明了气温之低。这样的寒夜,独处的人儿将会怎样呢?读者一想便知。

女主人公恹恹起床后,一边察看户外,一边回身理床,这时才发现枕畔亮晃晃着了一层薄冰。诗人用其内心独白的语气解道:“ 风吹昨夜泪,一片枕前冰。”原来如此,可见气候是多么寒冷啊。这里几乎是不经意地点出“昨夜泪”,似乎女主人公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在奇冷的气候上,已经淡忘了昨夜的苦恼,至少在悲怨的情绪上有所减轻。诗中不写下泪当时,而写泪干之后,这种避重就轻的写法,反而取得了“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奇效。大抵显意识中的悲哀好写,却往往因流于表面现象而难于打动读者的心,潜意识中的悲哀不易写,写出则耐人寻味,乃至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沉重的内容,轻松的形式,有意无意之间,产生了欲盖弥彰的感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此诗中女主人公说寒风吹泪居然成冰的两句,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诗中着力描画的彻骨的严寒,对于闺人怨情本身也有烘托染作用。套用一句古谣谚来说,这样的凄苦之夜,真是“无霜犹可,有霜杀我”啊。

>
显示更多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普通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之三教案

下一篇: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十六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