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实验的启示: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要随波逐流

:
>

  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羊群是一种散乱无序的组织,众多的羊待在一起,总是闹哄哄地左冲右撞。有趣的是,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就会不约而同地一哄而上,不管前面是鲜美的青草还是凶恶的狼。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羊群效应”,用来概括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羊群效应是不好意思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人们为了避免犯错,往往选择“随大流”。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只好跟着别人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敢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以免被孤立。这就造就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容易不加分辨,盲目跟从某种思想或行为,从而导致谬误、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写过一段十分形象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行为: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虽然已经迟到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段文字虽然是虚构的,却形象地反映了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并非文学家的凭空捏造,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招募了一批实验参与者,都是大学生,他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7人,让同一个小组坐成一排。在这7人当中,有6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是真的被试者身份。实验开始了,研究员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要求组员们对与卡片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研究员总是将实验合作者安排在前面回答问题,真的被试者排在最后回答问题。在第12次测试中,实验合作者和被试者回答的问题都一样,从第3次开始至第12次问答,6名实验合作者都按事先要求的那样故意说错答案(题目非常简单,排除了智力因素),以此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然后趁机观察被试者是否发生从众行为。实验结果正如阿希所料:

  1.只有大约25%-30%的被试者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者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者,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为了探究从众行为的心理根源,阿希在实验后对从众的被试者作了访谈,并将访谈结果归纳成从众的三种情况:

  1.被试者将他人的反应当作参考,发生了观察上的错误,导致知觉歪曲。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下一篇: 2015经典的哲理故事,他(马克·吐温)用了10秒让贵妇羞低了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