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题
-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着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 -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试题 Word版
-
河南省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作者批评了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月考检测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毛泽东诗词的数字表达法,与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相关,而这可谓渊源有自,在古籍《唐诗纪事》中可寻到例证。 B.毛泽东写诗词用数字,创作具有数量多、质量优的特点,有一些使用数字的诗(词)句简直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C.毛泽东在写诗词时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皆可为证。 D.因为毛泽东以数字入诗词,语言凝练,所以诗词形成了一种大的怀抱和境界。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月考测试卷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10月月考检测试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 B.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领导者对于百姓的影响之大。 C. 《诗经》中的“风”,就是指“风俗习惯”,《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涉及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D. 《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 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 -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月考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 B、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仅能起到纠正时弊的效用,更能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 C、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认为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又“不妨”取法歌谣。 D、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品”。 -
长春七中高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失其所与,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