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导游词

:
>

  舟过湍急的芙蓉滩,是为七曲。溪右边的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耸立于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称“城高岩”。其半腰有门可见,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径。岩上松竹环簇,满坡滴绿。在始建于明代的城高庵旧址。岩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节,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设坛祈祷,放生鱼潭内。从那时起九曲溪禁止捕鱼,相沿成为习俗。

  筏下獭控滩,便进入了六曲,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胜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诗赞道:“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晒布岩。神话传说是赤脚大仙晾晒帛绵的,晒布岩又高又阔,又平又险,宽约800米,高200米,似一张巨大的屏风,把武夷山景区隔为溪南山北。岩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刻二十余处,其中朱熹的 “逝者如斯”[图]题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区内所能辨认的400多处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于此处题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来诸多凡夫俗子到此评头论足,观赏一番。他们高一声,低一声,闹闹哄哄有时还加上过往竹筏工的山歌和号子,既给游人助兴,又给评论众士添烦。时间久了,那些生长在九曲溪的筏工,都惊奇的发现,无论山歌还是号子,对歌还是呼喊,都能引发出阵阵空谷回声,招至从近至远此起彼伏的声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给这块本不起眼的巨岩取了个“响声岩”的雅名。响声岩前这块巨石叫目鱼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个新鲜饱满的目鱼。

  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左侧这座山峰是隐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右侧这座山峰是晚对峰,峰的石壁上镌刻有出自清乾隆状元马易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闽学鼻祖游酢和杨时一道前往河南颖昌(今许昌)拜大理学家程颢为师。二人到程家时,恰遇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惊扰,恭立门外。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待老先生醒来时,门外积雪已达尽余,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诚心拜师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尽全力教诲这二位学生。时至学成,程颢送至大路口,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回闽后极力传播程氏理学,相继涌现出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闽学先贤。尤其是朱熹,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在武夷山亲手创建武夷精舍聚众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理学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黄干、真德秀等。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南宋时期,武夷山五曲一带书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继还有游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沅的“咏归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南方理学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称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福建泉州安平桥导游词

下一篇: 福建莆田九鲤湖导游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