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 苏明娟的资料

:
>

  2007年 6月23日,安徽合肥,受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组委会邀请,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成为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据介绍,截止6月22日12点,全国范围内京外省(区、市)奥运志愿者报名总人数达196973人,其中安徽省共有11271人。

  2008年8月25日晚,乐平市举行“放飞希望•爱心助学牵手贫困学子”公益活动。主办方现场向21名贫困学子分别发放了数千元的“爱心助学款”。而在活动现场,一位来自安徽的女孩,受到了乐平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位女孩就是我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1991年5月,8岁的苏明娟在安徽金寨县张湾小学上课时,因有着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而进入了一位媒体记者的镜头。据苏明娟介绍,之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目前已毕业并顺利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据悉,苏明娟此次来到乐平,是受主办方邀请,前来传播爱心、宣传希望工程的。

  浙江省启动“希望工程” 失学孩子看到希望,乡村的放牛娃如何才能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对于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来说,“希望工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给了他们继续读书的希望。 1992年1月8日,共青团浙江省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向全省216万共青团员、1700万青少年发出倡议:献上一分一角十分爱,助我十万贫困失学童。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当场捐款1659。

  苏明娟15元,为我省“希望工程助学金”注入了第一笔基金。现在就读于杭州师范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唐庆蝉,就是我省享受到“希望”的首批受助者之一。

  回想起当年好心人的28元捐助款,唐庆蝉至今还能感受到滴水之恩的珍贵。最近他正忙着跟导师一起做的环保项目,还说毕业后想从事环保工作。谈话间,这位从温州泰顺走出来的小伙子,眼里透出对未来的信心。泰顺彭溪镇车头村,坐落于浙江与福建交界的群山中,村民们依着低洼处巴掌大的水田靠种点水稻维持生计。唐庆蝉的父母身体不好,他还有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 “当时,每学期开学前,几十元学杂费就是最令父母心焦的大事。家里的开支是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出来的,而我们兄妹两人的学杂费是那片土地无法供得起的。”回想起当年父母为筹学费急得焦头烂额的情景,唐庆蝉的眼睛红润了。唐庆蝉每天都在担心有一天父母再也无力供养他们上学。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他,省里有个“希望工程”要捐助他,以后可以安安心心地上学了。“当时真的好开心,到现在我还记得父母知道这个消息时的表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唐庆蝉和 苏明娟爱心宣传妹妹每个学期都会收到一笔助学金。他告诉记者,当年跟他同班的20个孩子中,大概有8个和自己一样是受“希望工程”资助才能坐在课堂上的。那个时候一学期的学杂费需要38元。“希望工程资助了28元,现在看起来,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但它确实帮我家渡过了难关,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寻找恩人,一波三折,唐庆蝉念完小学后,虽然没再获得希望工程的帮助,但在父母的一再努力下,读完了初中高中,考上了省城这所师范学校,成了车头村的第三个本科生,现在还在攻读硕士学位。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唐庆蝉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感恩的心愿未了。由于“希望工程联系卡”遗失了,他的手中没有任何恩人的资料。2006年本科毕业后,唐庆蝉回了一次泰顺,特意前往团县委请求帮助查找好心人的消息,但这一次仍像以前那样令他失望。没过多久,唐庆蝉跟着导师远赴三峡做科研调查,突然接到泰顺团县委打来的电话,寻找已久的资助者资料在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找到了。从外地赶回杭州后,唐庆蝉第一件事就是去登门拜访这位好心人。结果发现,这又是个美丽的误会。2006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唐庆蝉找恩人的感人故事后,把它整理成稿子,刊登在报纸上。幸运的是,第二天,资助人蒋文军给报社打来电话。就这样,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因为“希望工程”这根纽带,联系在了一起。

  蒋文军回忆,当年,团省委在10个贫困县挑选了100个孩子来杭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他参与这个活动也是希望浙江企业能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当时的想法是:浙江的企业那么多,一个企业资助一个学生,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我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我和哥哥是温州洞头仅有的两个大学生。”蒋文军深知读书对于孩子未来的意义,所以他决定资助50个孩子,

  唐庆蝉就是那50个幸运儿中的一个。蒋文军说,当时他一次性捐助了1.5万元,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经过本报的牵线,唐庆蝉和恩人蒋文军相遇后像亲人一样交往。唐庆蝉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去看望蒋文军,蒋文军塞给他1000元钱。推辞不掉后,他收下了。后来,他悄悄把这笔钱捐赠给了“希望工程”。唐庆蝉说,等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为了那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希望工程的火种在浙江大地点燃之初,全省文盲、半文盲人数居全国第十位,1992年全省累计共有18.4万名适龄儿童就学困难或失学。截至2007年,浙江省“希望工程”累计筹资2.82亿元,资助大中小学生21.9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433所,捐建希望书库1077个。记者面前这两组平凡的数据,背后凝结着一个不平凡的工程。1991年浙江省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1992年省“希望工程”启动后,省青基会开展了“希望之星”跟踪培养计划,在考上重点高中的“希望工程”受资助者中,评出“希望之星”,获得除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后续资助。2002年,针对贫困大学生,省青基会建立了“浙江省大学生助学基金”。2004年,资助进城务工、家境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浙江省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启动。2006年,又增加了“希望工程职业教育助学计划”。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白雪公主的故事 白雪公主历史原型

下一篇: 走进《朝花夕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