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代沟,感悟
李贺、莫扎特、梵高、卡夫卡这些文学艺术中的王者,都是生存竞争中的弱者。若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有童心和傻气。也许,有人会觉得,把一个小孩子的绘画同世界文化史上的里程碑相提并论,是缺乏分寸。我要说,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代,谁能回到童心和傻气,谁就有可能,成为里程碑。
当然,这只是说可能性。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发展条件。最近在报上看到,英国利物浦十二岁女孩曼宁,智商比爱因斯坦和霍金还高。这不等于说,曼宁将来的成就,会接近或超过他们。天才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苦练得来的。天才是一种生命力,它可以生长,也可以衰退。无论生长还是衰退,都是将来的事。我现在说的,是眼前的事情。
人类历史的所谓进步,主要表现在科技领域。就哲学和艺术而言,至少不是和整个族群社会历史同步发展的。中世纪欧洲艺术的水平,远低于古希腊罗马时代;非洲丛林里原始部落的手鼓,可以使当今的蓝调重金属女神卡卡相形失色。纪元前五百年(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期”)前后哲人们提出来的问题,有许多,今天的人们仍不能回答。
近现代许多欧洲的画坛巨擘,比如毕加索和马蒂斯,都常常到儿童画、史前岩画和非洲原始木雕中吸取灵感。中国也是一样。中国美学的传统,无论书画,都强调“古朴”之美,“稚拙”之美。所谓宁笨拙毋练达,宁真率毋安排,宁生疏毋流畅,宁支离毋轻滑。这所谓“宁”,其实不易。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最后才“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见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