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读后感1500字

:
>

  国哀,我哀,千百怒颜态。腌臜宦海济人才,总有灵魂卖。黑手敛财,一世为害,乾坤颠倒歪。前台,后台吗,累累民心债。

  三月的桂林,烟雨朦胧,安静而显得含蓄,美丽而蕴含诗意,这个季节比较合适文人情怀的抒发,而我却在这样一个季节花了足足两周的时间看了两遍王跃文的长篇官场小说《国画》,感受到官场赤裸裸的写实似乎与这个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美丽三月景色格格不入,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越发觉得《国画》精彩异常。

  《国画》作者王跃文,当代著名官场小说家,湖南溆浦人。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01年专职写小说。12年前,王跃文以一部《国画》而被称为“当代官场小说第一人”。《国画》以主人公“朱怀镜”的宦海沉浮为线索,通过对荆都市官场一副台前幕后世相图的描写,生动刻画了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或边缘地带的人物形象,对官场的丑恶及腐败的滋生原因作了人性和机制等多方面的探索和揭示。

  千百年沉淀的中国官场和几十年新兴的中国市场一样耐人寻味,不可捉摸。 朱怀镜身在官场,职在应酬,看到结局才发现官场里的一切真的是浮云。一个个口口声声说这场面话,而心底却在盘算着苟且之事。我很喜欢《国画》的描述方式,自然平实、不刻意渲染,单纯的叙述性描写却是对染缸中官员们的嘴脸最有利讽刺。书中对性和官场一样真实、露骨,对人对事总是细心琢磨,想人之所想,做人之未作之事。我们现在总是看到、听到各种腐败贪污的事件,总会被老师们、长辈们教导有些时候说话要委婉、做事要深思熟虑等等,我总觉得这与我们的年纪大相径庭,我们还很年轻,年轻就不应该被那么多“规则”束缚。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个朋友和我谈及其在入党时,组织找去谈话,说到入党动机的时候我朋友只不过是坦白心底所想,说得现实些罢了,却引起某位老师的勃然大怒,难道每个人都愿意听到“我是为了有机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祖国的利益牺牲也在所不惜”之类的话么?试问面对当今的社会,还有多少个人会如此?明明知道是冠冕堂皇却乐此不疲,这就是现实。

  我们大多都是生活在“框框条条”之中,我们的思想总是被某种力量所控制着,也许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产生一个获得诺贝尔奖人的原因之一吧。也许有思想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中国如此之大,谁保证此时此刻,在哪个斗室里不蛰伏着一个托尔斯泰呢?不幸之处也许在于,我们只能等到一位哲人逝去之后,才发掘文物似的发现他们。而且这发现也正像考古一样,仅限于学术界。我们不可能因为一种深刻的反思而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或者让社会的进程更加自觉一些,更加理性一些,所以我们只好一次又一次地为哲人和哲人的思想致哀。于是历史永远在后悔。历史的后悔总是以历史的倒退为代价的,而历史倒退一步,是前进一百步都不能弥补的,因为历史永远不可弥补。

  书中主人翁一步步高升的路径,大概与现实官场中人的仕途线路差不多吧。他的交往圈子越来越大,可冷静的想一想,能让心灵感到熨帖的朋友寥寥无几,不过是李明溪,书中提到的一位青年画家,他的画笔凝古意,墨含春秋,画风卓然,他的性情乖张,独立特性,不无流俗,嬉笑终生,终以疯癫的方式使痛苦的灵魂得到了解脱;卜老,“贯看丹青知黑白,永入苍茫无炎凉” ,一位终生都献给了裱画的老艺人;曾俚,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嫉恶如仇、实话实说的记者,他有着积极地生态度,不过不受官方待见,40多岁辗转于全国各地,只是他唤不醒官场也,也叫不醒民众,只得继续流浪,流浪……可是到头来呢,这些人亡的亡,失踪的失踪,入狱的入狱。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连最真诚、最善意的话都不能畅畅快快说?我们要不分昼夜地大声疾呼,来为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平凡的真理去说明、去申辩?

  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身旁坐拥右捧的一帮子朋友,撵都撵不走,在你失足的时候,竟然在这群人中找不到一个可以抓手的人,世态炎凉。好在朱怀镜人聪明,年轻还是可以从头再来的,经过一番波折,才会驻足回望来时的路,看清楚自己是谁,别人谁也不是。世间永远有一张无形的网,它会把一切网限其中的。一旦“选择”了,就不复有“再选择”的自由。就像朱怀镜,到底重归于起点。

  雨果说过:“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轻轻合上了书,站起来望向窗外,依旧一片灰蒙蒙的,可是我们总得相信生活是向前的,而且社会总是在混沌状态中先前走的,我们都要学会现实地生活。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500字

下一篇: 《相思门》的读后感1500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