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纪》读后感1000字
:
当惜春卸下配角儿的饰戴,走出红楼梦中,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一切冷漠和疏离皆事出有因。对抄检之举是冷眼旁观,对入画的驱逐是有心成全。纠结不堪的身世,是她一生悲苦的源头。承着惜春的青灯古佛之心,想那原罪的事事非非。所处的境遇使她练就了这处变不惊的镇定,寡言并非愚钝,冷冰的表象下是隐隐暗藏的聪慧机敏,不知应喜还是应叹,这一步一履间的滴水不漏、冷漠孤清是隔绝外界伤害的屏障,还是触己身伤己心的利器?谁想那清绝的女子也有一段艰难铭心的爱情,在红尘与入道间流连徘徊,一番挣扎过后归于超然。
>
当惜春卸下配角儿的饰戴,走出红楼梦中,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一切冷漠和疏离皆事出有因。对抄检之举是冷眼旁观,对入画的驱逐是有心成全。纠结不堪的身世,是她一生悲苦的源头。承着惜春的青灯古佛之心,想那原罪的事事非非。所处的境遇使她练就了这处变不惊的镇定,寡言并非愚钝,冷冰的表象下是隐隐暗藏的聪慧机敏,不知应喜还是应叹,这一步一履间的滴水不漏、冷漠孤清是隔绝外界伤害的屏障,还是触己身伤己心的利器?谁想那清绝的女子也有一段艰难铭心的爱情,在红尘与入道间流连徘徊,一番挣扎过后归于超然。
看历来专业的或非专业的红学爱好者,各家言说,未有一语,争议之处甚多,未解之谜亦不少,然对惜春“孤僻冷漠”、“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认同倒是难得的一致。
只是,总有爱幻想的思绪欲穿透冷漠的皮囊,给她一个孤冷的理由,为她编一个曲折凄美的故事。不能不正视批评者所言《惜春纪》是对传统认识的颠覆,但是莫把它看做《红楼梦》解析,或者红学专著,还是那句话,只是一本小说。意如的想法,“旧时的小说里,‘借尸还魂’是很常见的,还魂者和死者的平生际遇和性格都可能迥异,两者之间有一种不为人知的交际。红楼里的惜春和我笔下的惜春,如果有,也只有这点关系。”
对传统的颠覆如何?对惜春命运的漫想又如何?文字的冷艳依然不减,依然像墨滴荡在水面,愤怒的笔尖依然直指陈腐与虚伪,故事内外依然思考人生的选择。只是一本小说,足够。
“独卧青灯古佛旁”,看安意如书写静谧的夜下波澜的故事。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