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无处不在的11条社会心理学定律

:
>

  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能否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他告诉两位教师他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他们班里的学生比同龄孩子智商要高,请他们务必与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对待。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而其实这两位教师是被随机挑选出来的,所教的孩子们也与其他孩子无异。
  9、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反其道而行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10、旁观者效应
  又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如果成功者都是坏人,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下一篇: 三分钟的电话,竟成了父母最大的奢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