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俗习惯

:
>

  会街: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辫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辫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白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白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像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阿昌族:婚俗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芦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用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领神会,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阿昌族婚礼举行3天,如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的抢亲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下一篇: 高山族的风俗习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