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感

:
>

  风格体现在日常语言中。可是他的日常语言我也不懂。

  看待言行要从两个方面,辩证的对待,所谓“言为心声”,人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个体存在,为什么要用一种道德的尺度去衡量呢。就像对待现在的“下半身写作 ",许多学院派老教授级的谈起就很鄙视,视为公然叫春。我读了两篇,确实有些东西比较赤裸裸,不喜欢可以束之高阁,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学,它的存在自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前几天看到电视上把年青人在公交车上亲热,说成人要有羞耻心,座谈的很多是全国著名专家。真不敢苟同,不喜欢你可以不提倡。上升到道德高度,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爱情,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有些东西让我们唤起失落许久的温馨,为什么走过来的人要反过来苛求年轻人呢?

  好的东西一定能经得咀嚼,经得时间的冲击。但行文的“笔性”取决于一时的心境。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寻找我家》的思考

下一篇: 随想三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