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岁月中的绝唱
:
说屎壳郎好吃,可能没人相信。大概是它不仅样子丑陋,且终日与粪便为伍的原因。屎壳郎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东西。身体近乎呈圆形,周身漆黑,头小而肚大,前后分为三节(头部、脖子、身体)。它善爬行,喜穴居,生有双翅,偶而在夜里有光亮的地方飞。
小时,家境贫寒,填饱肚皮已属不易,解馋的食物想都别想。整日里总感到嘴里淡出水来。也不知从哪里听说屎壳郎的肉比牛肉还要香。也许是经不起“香”的诱惑,就真的捉起屎壳郎来。那时的农村,随处可见一堆堆散落的牛粪,几乎每堆牛粪边都有屎壳郎藏身的洞穴。屎壳郎最怕水,只要往洞穴里倒满水,屎壳郎立马会溜出来,呆头呆脑地探望着。于是用小棍轻轻一夹,捉起来十分方便,不多一会,就能捉上十多只。趁母亲烧火做饭的当儿,往灶堂里一扔,等听到“叭”的一声,屎壳郎就熟了,透着满灶间的都是香。屎壳郎并不是全身都可以吃,头部和身体部分由于都是硬壳,没有肉,没什么吃头,只有脖子那地方好吃。轻轻掀去脖子上的外壳,紫红色的肉就完全暴露出来,有两片指甲大小。色如牛肉,肉丝极粗,但入口比牛肉软,比牛肉要鲜要香,有品头,有嚼头。吃的时候,得细细品味,一个吃完了,再剥一个,闻着喷香,嚼着鲜美,既解馋又过了肉瘾。直到指头剥疼了,方肯罢休。
烧食屎壳郎是那时节最快乐的事,多少年过去了,总是忘不了。
三、飘香的野菜
野菜的香别有风味。
家乡的野菜很多,常见的荠菜自不必说,野小蒜、野蘑菇、“地皮”、山槐花,等等。每一种野菜自有它独特的风味。野小蒜散发的是清香,野蘑菇含着的是鲜香,“地皮”类似于蛋香,山槐花有一种甜香…… 小蒜多生在麦田里,每年四月初,是食小蒜最佳季节。那时的麦田还未合拢,小蒜就生在其间,它比家种大蒜要细很多,好象细细的独头蒜,不分瓣。挖时要用细长的铲子,最好连根挖起,生长在地下的一段,白白嫩嫩,吃起来脆生生,微辣。麦田里的小蒜生的稀,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总是需要找寻,每次挖个斤把就不错了,洗净后和玉米面一拌贴饼子吃,真是喷喷香。年年的春天,年年的四月,吃小蒜饼子,渐渐成为村人的一种爱好。野蘑菇随处可见,山上的林子里,无边的田野里,而麦田里最多。那时麦子长势差,即使黄熟时节,还是稀稀拉拉。夏雨过后,麦田里长满了又肥又大的蘑菇,东一朵西一朵,象撑起的无数把小伞。你不必担心有毒,炒着吃味道尤为鲜香,嫩嫩的,滑滑的,软软的,鲜鲜的,爽口得很。“地皮”是祖上这么叫过来,并不知它的学名。它也是生在夏雨过后的草地上,有的说是烂草生的,形状象黑木耳,皱巴巴,但比黑木耳小,份量也轻,象一朵朵绽开的小花,只不过是透黑的颜色。它比黑木耳要软,要滑,要香,要嫩。用它做汤时,甩上一点蛋花,撒上一点葱花做点缀,满锅里黑的黑,白的白,黄的黄,青的青,看着都是一种享受。会过日子的人家,捡得多了,就将它洗净晒干,留着做一冬的“地皮”汤 。不起眼的“地皮汤”,却让我终生难忘。
四、甜甜的山泉水
>
说屎壳郎好吃,可能没人相信。大概是它不仅样子丑陋,且终日与粪便为伍的原因。屎壳郎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东西。身体近乎呈圆形,周身漆黑,头小而肚大,前后分为三节(头部、脖子、身体)。它善爬行,喜穴居,生有双翅,偶而在夜里有光亮的地方飞。
小时,家境贫寒,填饱肚皮已属不易,解馋的食物想都别想。整日里总感到嘴里淡出水来。也不知从哪里听说屎壳郎的肉比牛肉还要香。也许是经不起“香”的诱惑,就真的捉起屎壳郎来。那时的农村,随处可见一堆堆散落的牛粪,几乎每堆牛粪边都有屎壳郎藏身的洞穴。屎壳郎最怕水,只要往洞穴里倒满水,屎壳郎立马会溜出来,呆头呆脑地探望着。于是用小棍轻轻一夹,捉起来十分方便,不多一会,就能捉上十多只。趁母亲烧火做饭的当儿,往灶堂里一扔,等听到“叭”的一声,屎壳郎就熟了,透着满灶间的都是香。屎壳郎并不是全身都可以吃,头部和身体部分由于都是硬壳,没有肉,没什么吃头,只有脖子那地方好吃。轻轻掀去脖子上的外壳,紫红色的肉就完全暴露出来,有两片指甲大小。色如牛肉,肉丝极粗,但入口比牛肉软,比牛肉要鲜要香,有品头,有嚼头。吃的时候,得细细品味,一个吃完了,再剥一个,闻着喷香,嚼着鲜美,既解馋又过了肉瘾。直到指头剥疼了,方肯罢休。
烧食屎壳郎是那时节最快乐的事,多少年过去了,总是忘不了。
三、飘香的野菜
野菜的香别有风味。
家乡的野菜很多,常见的荠菜自不必说,野小蒜、野蘑菇、“地皮”、山槐花,等等。每一种野菜自有它独特的风味。野小蒜散发的是清香,野蘑菇含着的是鲜香,“地皮”类似于蛋香,山槐花有一种甜香…… 小蒜多生在麦田里,每年四月初,是食小蒜最佳季节。那时的麦田还未合拢,小蒜就生在其间,它比家种大蒜要细很多,好象细细的独头蒜,不分瓣。挖时要用细长的铲子,最好连根挖起,生长在地下的一段,白白嫩嫩,吃起来脆生生,微辣。麦田里的小蒜生的稀,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总是需要找寻,每次挖个斤把就不错了,洗净后和玉米面一拌贴饼子吃,真是喷喷香。年年的春天,年年的四月,吃小蒜饼子,渐渐成为村人的一种爱好。野蘑菇随处可见,山上的林子里,无边的田野里,而麦田里最多。那时麦子长势差,即使黄熟时节,还是稀稀拉拉。夏雨过后,麦田里长满了又肥又大的蘑菇,东一朵西一朵,象撑起的无数把小伞。你不必担心有毒,炒着吃味道尤为鲜香,嫩嫩的,滑滑的,软软的,鲜鲜的,爽口得很。“地皮”是祖上这么叫过来,并不知它的学名。它也是生在夏雨过后的草地上,有的说是烂草生的,形状象黑木耳,皱巴巴,但比黑木耳小,份量也轻,象一朵朵绽开的小花,只不过是透黑的颜色。它比黑木耳要软,要滑,要香,要嫩。用它做汤时,甩上一点蛋花,撒上一点葱花做点缀,满锅里黑的黑,白的白,黄的黄,青的青,看着都是一种享受。会过日子的人家,捡得多了,就将它洗净晒干,留着做一冬的“地皮”汤 。不起眼的“地皮汤”,却让我终生难忘。
四、甜甜的山泉水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