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重演陈忠和夺冠故事
北京奥运会之后,陈忠和功成身退,“黄金一代”也开始退居二线,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女排自此开始了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
有“小诸葛”之称的新晋主帅蔡斌开始着手队伍的高大化发展。以现在的观点来回看,高大化加上强力接应的“立体化”战术是女排发展的主流,不过中国排球长 期以来重视的是全面灵活,无论是从人员储备上还是个人技术上,短时间内很难能够培养出系统的高大化打法。结果在2009年中国队在亚锦赛上爆冷输给了泰国队,首次失去了大冠军杯的参赛资格。这次惨痛的失败,直接导致蔡斌下课。在追求高大化的路上,蔡斌成为了出师不利的拓荒者。
蔡斌之后王宝泉走马上任,不过仅过了半年,王宝泉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主教练职务。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女排迎来了第三位主教练俞觉敏。这段“瞎折腾”的日子让中国队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适应高大化潮流的脚步停滞不前,而回到全面灵活的老路上又因为球员的能力不足而难有进步。在左右摇摆之中,中国队在国际比赛的成绩也屡创新低。2010年世锦赛,中国队位列第十,是自1974年以来的历史最差战绩;2011年大奖赛总决赛,中国队四战皆墨,排名垫底,位列第八;在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苦战五局不敌日本,最终获得了第五名。
在伦敦奥运会时,担任电视台解说嘉宾的郎平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队:“队员关键时刻比谁都更想拼,但感觉心里发虚,缺少办法。想拼 你得有东西,要靠过硬的技术,要有过硬的心态,为什么关键球对方能抓住?说明我们在技术细节上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