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王老师说:心存美好,强悍抗争。前者是内心所坚持的勇气,后者是一种行动展现出来的勇气。岁月,你别催,该来的我不催。岁月,你别催,走远的我不追。不催不追的那种纡徐,同样是一种勇气。
4、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悲剧,并且已经重演了千百万次。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王老师说:在书里作者说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会活得更长。显然这种观点也太过于武断。心魔往往比病魔更可怕。生命圆满的标志乃是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因此死在医院还是死在家里,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并不重要。
5、我们从医者的责任,是按照人类本来的样子对待病人。人只能死一次,他们没有经验可借鉴。他们需要医生和护士同他们进行艰难的谈话并将看到的情况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为后果做好准备,帮助他们摆脱那种好像被丢进仓库一样被人遗忘的状况——没人喜欢那种境遇。
王老师说:同理,我们确实只能死一次,而作为患者的责任,我们需要得到医生和护士如实的答复关于病情的情况,感性的处理目前的现状,理性的为后果做好准备。没有人会将我们像丢进仓库一样置之不理,除非你自己放弃了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因为在中国我真得不指望从医者会展示出上述从医者的责任。
6、结尾不仅仅是对死者重要,也许,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王老师说:当来到这个世界时,周围的亲人笑了,自己哭了。当离开这个世界时,周围的亲人哭了,自己笑不笑我不知道。古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否则也不会想出含笑九泉这个成语吧。我当然想笑,因为结尾对于留下的人更重要。
作者葛文德在书中归纳了三种医患关系我觉得很有意思。分别为:家长型、咨询型、解释型。家长型就是最传统的医患关系,医生既是权威,医生就是要确保患者接受他给出的认为是最好的治疗。咨询型关系同家长型关系恰恰相反,医生告诉患者数据以及事实,其他一切由患者做主。这是一种零售型关系,医生是技术售卖着,患者是消费者。前两种当然都有失偏颇,我们既想拥有决定权,又想了解所有的信息,更想接受专业指导,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解释型关系由此应运而生。在这种关系中,医生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了解到你想要什么,他们才会进一步开展相应的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你实现优先的目标。
在那个最终要接受现实,无法逃避的时刻,它并未是最重要的人生时刻。因为我知道那些重要的人生时刻必定高光于这一生的每一个幸福瞬间,而决不会出现在人生之路的尽头。到那时,我希望我能够审慎的说出我的目标,因为要知道人终会being m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