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质检试卷

:
>

一、(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按照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看法,可以将我们所处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所谓的物理世界,第二世界即精神或心灵世界,第三世界指既有的文化世界。事实上,遮蔽了第二世界,其他二者就成了互不相干的自在世界。因此,有关问题可以着眼于主体进行阐释。

历史发展至今天,人们进行学术创新首先必须从掌握第三世界的相关知识开始。不熟悉已有的相关文化成果,企求创新必然要流于虚妄和空疏,即使思维富有创造力,提出的所谓“新见”可能早已是旧闻,徒劳而无功。我们需要在综合中实现创新,在既有文化成果基础上切实推进,尽可能融合中西,会通古今;但是必须看到,文化观念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若沉溺于第三世界不能超拔,皓首穷经却述而不作,就始终只能停留于“照着讲”。诚然,我国古代典籍需要整理发掘,西方文化观念需要翻译介绍,但是整个学界若被这两股拉力牵引而双脚不能着地,就会心感失重,口中失语,哪里还有原创性可言?西方学者所说的“在这里”、“到那里”、“回这里”的往复过程有助于克服这一时弊,它要求学人在第三世界获得装备和给养后,应脚踏实地深入于第一世界,了解实际情况,直面事物本身,从而创造新的文化财富。

不过,严格说来,“直面事物本身”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我们的感官容易受到外部现象的诱惑和欺骗;另一方面,我们的心灵容易被某些文化观念束缚和遮蔽,也就是说,来自第一和第三世界的信息都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后者的干扰,尤其需要注意排除。自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都倡导“还原”,用加括号的方法将有关成见予以“悬搁”。重要的是让心灵(第二世界)空明澄澈,是此方能鉴照无隐,庄子和柳宗元等称之为“明”。事实上,学术创新的关键是有“我”,有“我”的基础条件是第二世界的“灵”、“明”。清人袁枚曾总结经验道:“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随园诗话》卷十)文艺创作是如此,学术创新也是如此。冯友兰先生不愿只是照着古人讲而选择“接着讲”,张立文先生更明确地提出要“自己讲”,都是追求原创性而凸显了第二世界的地位。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对于第一世界信息的选择和透视,对第三世界信息的融合和会通,都有赖于第二世界的卓越工作。(摘自《新华文摘》2007。1)

1.下列对本文论述的“学术创新”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显示更多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高三语文测试试题

下一篇: 高三语文选择题专项训练题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