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名校真的赢在起跑线?一位父亲的自白
儿子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认为他将来必须出国上学,这样下去实在不行。于是我们替他转学去了一座名叫“外语试验学校”的寄宿私立学校。一是想让他把英语学好,二是想锻炼他住校自理的能力,三是一个班只有35个学生,可能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
第一个目的效果有限,这个学校的英语老师同样都是20多岁的小姑娘,只不过有英语名字而已,英语说得还可以,但是也不过就是按教学大纲教。她们想给我儿子取英语名字,我书面表示拒绝,说这个事情将来由我儿子自己决定,你们现在就叫他中文名字。
第二个目的也完蛋了。我们每个学期交了住宿费,七个小男孩晚上关在一间屋子里睡觉。脚臭味一熏,加上此起彼伏的呼吸道感染咳嗽,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叫起来在北京的空气里面跑步!中午因为老师们想睡,又强迫孩子们在宿舍里睁着眼睛躺两个小时。这么一弄,我儿子过不了一个月就会呼吸道发炎一次,咳一个月。不行!于是我把孩子天天接回来。
第三个目的实现得最好。我和他的班主任,一个退休后返聘的老太太,成了好朋友。我没有贿赂过她一分钱,只在她因为“甲流”感冒被隔离的时候送给她了一瓶我用盐炒的干果,而且干果是装在一个本来是装酸奶的重复用的塑料瓶子里的。最离奇的是,我儿子的班主任请我们一家人还有我一个从外地来出差的高中同学吃过一顿全素大餐,最后是她付的钱。
我儿子小学六年只领过不超过五张奖状。都是年级发的什么“才艺之星”、“作文比赛优秀”之类对于小升初毫无用处的纸片。我得过两张他的班主任发给我的“好家长”奖状,我贴在书桌旁边的墙上。儿子课外参加合唱队和学钢琴,另外就是画画,都是他喜欢的。除此之外没有上过别的培训班。有一次我老婆交了2000多块钱报了一个奥数班,我去退了,把钱要了回来。他的小学毕业考试成绩是多少,我们看过就忘了,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儿子是完成了“小升初”的全套流程。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那些所谓的“名校”--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四中。那些在我们眼里都是根本赢不到的“起跑线”,如果要硬往里面挤,需要塞超过一辆车的钱,而且还不知道塞给谁。我儿子不费吹灰之力,在浑然不觉中连复习都没有做,就考上了这所私立学校的初中部,我还预付了一个学期的费用。不过他没有考上所谓的“实验班”,也就是我所说的“小白鼠班”。我们本来是要去上这个初中的,后来因为一个机遇,我们全家来了英国,我去退费,还按照事先的约定被扣掉了10%的违约金。
我讲我儿子的小学经历的目的就是,作为父母必须为孩子的教育尽心投入,而且是无微不至。但是家长自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不要将资源投入到那根本来就不存在的“起跑线”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