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来有话说:是年味变淡了?还是习俗变化了?
这种看法似乎不无道理,但民俗专家段宝林并不认同。他说,根据自己以前的调查结果,每逢过年,年货市场还是相当热闹的,而且,不管离家多远,人们都要尽力返乡团圆,“我曾经去农村过年,像什么剪纸、社火、民间表演等各类活动,都办得非常热闹”。
“人们之所以会发出‘年味儿变淡’的感叹,除去一些特定原因外,与圣诞节等一些‘洋节’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目光也有关系。”段宝林指出,“这些外国节日有点儿‘狂欢节’性质,是在外边玩儿;春节年俗则表现为家庭活动,强调‘团圆’二字”。
“以前物质生活不够丰富。比如,人们平时想吃顿饺子都很困难,但现在想吃的话可以天天吃到。从这个角度说,也可能有人会觉得年味儿淡了。”段宝林笑着说。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对段宝林的话表示认同,“过去是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休息、娱乐,老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年味肯定要浓厚一些。而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都不在家乡生活了,有多少精力为营造年味儿做准备呢?”
“年味儿变淡”不等于“年”的价值消失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物质丰富,过年时的娱乐、饮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那么,“年味儿变淡”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见仁见智。民俗学者王娟认为,就传统年俗来讲,变化多发生在庆祝方式上,比如拜年的形式、走亲访友的代步工具等等,但年俗中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诚然,一些旧民俗没有了,但也有一些新民俗出现:除夕看电视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鲜花,但万变不离其宗,阖家团聚、祈求幸福吉祥是”年味儿“永远的不变主题。文化学者胡野秋认为,“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