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伏养生五防
专家表示,消暑降温的健康方法莫过于喝一杯热茶,“咱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喝一些荷叶茶、绿豆汤,但是我觉得不如喝一杯热茶,热茶可以让毛孔张开、排汗,热气随着散出去,达到健康降温的目的。”
这个季节,空调依然是不少市民消暑的“神器”,“盖着棉被吹空调”更被网友们誉为最享受的事情。不过,专家提醒大家,不当使用空调容易诱发“空调病”,出现咳嗽、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针对“空调病”,专家认为最简单的预防方法是食用生姜。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喝一杯姜茶,既能去寒、去湿,又可以调理脾胃,是预防“空调病”非常好的办法。
老年人体感和年轻人有别,对外部环境的感觉较迟缓,热量不知不觉在体内聚集又不能散发出来,等感觉“不对劲”,已经在室内中暑了,甚至在家睡觉中中暑的。而这段时间暑气仍盛,建议老年人别太节省,不妨开空调降温,当然空调温度可适当设置高一些,使用空调最好每二、三小时换气通风一次,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最好别外出晨练,可在晚上太阳下山后散散步,注意少量多次、及时补充水分。
三、防秋燥
初秋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蜂蜜、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食用燕窝、海参、蜂蜜等保健品来滋补养生。这三者对润肺生津都有一定的功效,尤其是燕窝和蜂蜜。 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睡眠可消除人体的疲劳,使人体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其次要加强晨练。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不可顿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抗寒能力,故在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为避免旧病复发或增患新病,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顿增顿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此外,对于经常运动者来说,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四、防秋乏
刚刚过去的盛夏,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失去了较多的“老本”。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随之而来,机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它是补偿盛夏季节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使机体在秋季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首先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秋季锻炼一开始强度不宜太大,应视身体状况逐渐增强,切不可过度运动,否则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保证健康,还是提高身体免疫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要遵照人体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做到起居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