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小诺:我为什么不愿在朋友圈说话了

:
>

  朋友小K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因为工作关系缺席了同学S在老家的婚礼,大概半年后,她在朋友圈里很期待地说要去外地参加另一个同学的婚礼。结果这条文字被S看见了,S留言很生气地说小K这么积极地去外地参加别人的婚礼却不参加她的,真不够朋友,并果断地屏蔽了小K。小K

  看了后,百口莫辩,真是又委屈又无奈。

  再讲一个小Y的遭遇。有一次她的两个同事聊天,同事A说小Y最近好像谈恋爱了,因为发在朋友圈的东西特别多愁善感。同事B说,她怎么从来没看到过,于是点开微信一看,发现原来小Y把她设为不让看朋友圈了。后来小Y知道了这件事,每次面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B,都觉得别扭又尴尬。

  记得有一首歌里唱:“有些故事/不必说给/每个人听,有些情绪/是该说给/懂的人听”。而通讯录里这么多不是“懂的人”的人,屏蔽他们若被知道了似乎更麻烦,于是,为了避免他们因“听不懂”而造成的误会,为了不用费心费力地去维护表面的礼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发言。

  同时因为加了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被“看到”各种与我们无关的生活、各种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于是乎,采取与“不说话”相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开启“不看此人的朋友圈”。

  忘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能维系的朋友关系至多只有15个。我们总是误以为把某个人加进自己的通讯录,他/她就成了自己的朋友——这种错觉如同我们买了一本书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就以为自己看过了这本书似的。好友小娴有次和我抱怨有个人在很多朋友的照片下的评论都是类似几句话,我笑她怎么会介意这个,因为人家的评论根本就是不走心的呀,“你自己觉得你跟这个人熟吗?”

  。

  是啊,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深交的人却越来越少;点的赞越来越多,其实是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通讯录里的名字越来越多,却渐渐失去了我们真正想关心的人的消息。

  我们偶尔转发一条当下最热的话题表示下合群和互动,但不再会提起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想法;我们习惯在某个人发的照片下说一句“改天聚聚啊或找个时间一起去啊”,然后,便没有了“然后”。有时候,忽然的一个瞬间,我们会想起很久又没有某个朋友的消息了。

  记得以前还看过一篇文章叫作“住在手机里的朋友”,说的是通信时代,我们习惯互相交换手机号码。我们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人的号码,但是除了逢年过节群发的祝福短信,便再无交流和往来。直到某一天,其中一个人手机被盗或换了手机失去了对方的号码,便又重新变回了茫茫人海之中的陌生人。而在比通信时代更加快餐化的互联网时代,在通过屏幕就能对话,戳戳手指头就能点个赞的社交工具里,我们似乎更容易渐行渐远。

>
显示更多

上一篇: 女人的美丽

下一篇: 真感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闽ICP备12022453号-17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