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80后毕业生自述职场经历:谁都没有资格说你不适合
谁都没有资格说你“不适合”
作者:苏清涛(1984年出生)
——复旦大学07届历史系毕业生自述职场经历故事
第一天上班报到时,一个同事看到我的毕业证时很惊讶地问:“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的?”这倒没什么,因为,很少有这样的“高材生”来这样的小公司应聘;高潮在后面——我们经理,也就是“看过”我简历、打电话通知我来面试、并且亲自面试过我然后决定录用我的那个人,竟然也无比惊讶地问:“啊,清涛,你是复旦毕业的?”我靠,你TMD不是看过我简历吗,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昨天,帮一个朋友的微信公共账号选稿,找出了两年前的一篇文章,重读了一下,甚至有点小小崇拜当年的自己。考虑到大部分新订阅用户都没看到过,决定重发一遍。
因为原文字数太长,11000字,修改的时候删减到了7000字。虽然还有点长,但读起来还算流畅。
复旦80后毕业生自述职场经历:谁都没有资格说你“不适合”
谁都没有资格说 你不适合
当然,我其实非常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对我说“你不适合”了——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我“不适合做销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性格内向;2.人太老实;3.我不尊重“人情世故”,不抽烟、不喝酒,并且,还“自命清高”——非但自己不嫖娼,而且还对别人通过请客嫖娼来搞关系的做法嗤之以鼻,在大众眼里,我这叫“缺乏沟通能力”。关于第一点,我不想为自己的内向辩解,我只想说,像李彦宏和张朝阳这样内向型的人,如果不是处在那个位置上,不是已经成功了,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他“不适合经营一家大公司”的;关于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我的一个经销商,是专门做富士康的,他明知道我卖给他的价格比同行高得多,却还是愿意跟我合作,为什么呢?——“小苏,我觉得你这人比较老实,跟你合作,我不用担心你撬我的客户。”关于第三点,我想纠正的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掌握了“销售的本质”的人,一直信奉一种理论,即销售的关键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如何通过一些低级趣味的方式跟客户套近乎——竟然把一种本末倒置的庸见当做生存智慧,对此,我只能感到深深地悲哀了。(关于抽烟,有个题外话,刚做销售的时候,我曾尝试过妥协,还卖了一包烟装在包里,准备给人发;但问题是,因为我自己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见了人就老想不到要发烟,结果是,过了一段时间,那盒烟在我包里被压碎了。我将压碎的烟扔进了垃圾桶,此后,就再没有买过烟。至今,我也没有跟客户喝过一次酒,更没有请客户洗过脚,这是我的骄傲点。)
既然连我身边的同学都认为我不适合做销售,那些“阅人无数”,“有着惊人的洞察力”的面试官,就更加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将我淘汰了。辗转了一个多月,到09年6月初,才终于有一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小贸易公司愿意接纳我了,就是我目前所在的公司,销售提成说是5个点,但不同行业的5个点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时,我对“提成5个点”是毫无概念的,根本就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唯一清楚的就是底薪只有1000元;但是,我却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人,既然底薪高的单位都不愿意接受我这个“不适合做销售的人”,那我也只能勉强地接受这个底薪低的公司了。在最终决定在这边上班之前,我没有再继续纠缠待遇的问题,因为,问了也没啥用;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公司所代理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怎么样?他说,“在亚洲都是第一”。我回去在网上输入产品的牌子查了查,在业界影响力还不错,所以就来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