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懂的”成了流行语
我脑海中还出现这样一组画面:也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府里的丫鬟小翠正端着茶具迈着碎步行走在深宅大院长廊里。当她走到二少爷的府邸时,隐隐听到里面传来了说话声。小翠靠近窗户前,屏气凝神地静听,听不清楚说的什么。于是她用手指沾了唾沫捅破了窗户纸,透过纸洞,她看到少爷正和几个人密谋着说要刺杀老爷。小翠大惊失色,茶具哗啦一声掉在了地上。。。
以上两个画面都是来源于我所看到的国内电视剧的记忆存储。因为这组画面在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太多,所以才能信手拈来,这就说明了“捅窗户纸“活动其实是国内导演们常玩的游戏。也更进一步地说明,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时刻不停地在”捅窗户纸”的历史。而“你懂的”就是那层窗户纸。
窗户纸很薄,所以好捅。一个稍有力气稍有智商且手指健全的普通人,只要会用手指沾了唾液都能将那层窗户纸捅破,这说明进入“你懂的”这个词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是足可以涵盖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论上说,在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应该懂得“你懂的”的。“你懂的“中的人称代词虽然是“你”,但代表的其实是大家。“你懂的”,即是“大家都懂的”。
大家都懂的,为什么还不直接说破呢?当然不能说破,说破了就不是“你懂的”了。就像那层窗户纸,虽然很薄,一捅就破,但还必须要有的,若没有的话,大家就可以直接从窗外窥进去,窗户内的景致就一览无余了。问题是,窗户内的景致不光有平淡无奇和吃喝拉撒,也不光有正人君子和光明磊落,还可能有各种隐私和尴尬,甚至肮脏和龌龊。那么这层窗户纸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因为有那层纸在,一般人就不能随便地去捅,至少不能光明正大地去捅,哪怕你心里再想捅,再想要窥探屋内的景致,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捅人家的窗户纸。真想捅的话,也只能像电影里一样,借着月黑风高的天气偷偷摸摸地去捅。但这种行为毕竟为常人所不齿,所以一般的正人君子都很少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话大家虽然心里都明镜似的,但却不能在公开场合说破的原因。比如之前大家都熟悉的人大和政协的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有关某某人的问题时,发言人不便直接回答,便恰如其分地用上了“你懂的”。“你懂的”三个字一出,大家都心照不宣,彼此用眼角对视了一下后,各自露出了会心的一笑。啧啧,多好的中国画留白,多好的程式化戏剧,多么痛快的领悟啊。。。
在中国,“你懂的”其实并不是高层人物或发言人的专利。上至高官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深谙此道。在所有人的心里其实都糊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大家都熟稔于心,并悉心地呵护它,如同呵护一滴清晨时分的露珠。只要露珠在,就会晶莹,就会闪光,就会有美的憧憬,也因为有了这露珠,大家才显得一团和气,才觉得身心放松,才感到心底安全。这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不贪分享。
一次和一外国友人一同看京剧《三岔口》,这剧情我就不多说了,你懂的。当两个黑衣人在舞台上模仿黑暗中的情景进行打斗,并出做出各种滑稽有趣的动作的时候,外国朋友一脸狐疑。问我:“这俩人是在干嘛啊?”我嘿嘿了两下,没理他。散戏后,我给他讲了剧情,他才明白意思,他对我说了一句:”都是假的啊”。我对他说:“知道假的,你也要把他当作真的。”朋友似懂非懂。
现在想想,《三岔口》里的黑夜,这就是”你懂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你懂的”,而这位外国朋友显然不接地气。这也不能怪他,既然“你懂的”是中国的特产,那么在外国人眼里就是洋货了。这也许是外国没有用纸糊过窗户的缘故吧。
用纸来糊窗户毕竟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窗户早已经换成了玻璃制品的,有的还换成了加厚的双层玻璃,甚至防弹玻璃的都有。因为玻璃的透明性,使得人们在想要偷窥到屋子内的景致时,不必捅破那层纸就可以轻易看得到。但偷窥和反偷窥永远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们在安装透明玻璃的同时,也在里面加装了一层厚厚的窗帘。想捅破吗?没那么容易了。
虽然现在真实的窗户捅不破了,但人们心中的那层窗户纸却仍然在,而且比以前更薄,用处也更多更广泛,也更容易捅破。这要多亏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因为你懂的,所以有改动)。在这样的时代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地维护“你懂的”这层窗户纸朝着健康的,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它本来是一株幼苗,遇上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就渐渐地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可以想象,当人人心中都揣着一个“你懂的“的时候,什么低碳,环保,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在这“你懂的”这三个字面前都显得灰常out。若政府再能像抓GDP一样的劲头来推广和普及“你懂的”,那么中国离走向真正辉煌也就不远了,离实现中国梦也就更近了。到那时候,我们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个”你懂的“社会。当世界都透明的像一张纸,“你懂的”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嘴巴的任何一张一合呼出的都是废气,都如汽车尾气一样的在制造污染。那时候,领导开会也不必要再像以前那样浪费笔墨和口水了。我们伟大的领导走上台来,先标志性地咳嗽两声,然后简单地寒暄一番,便入正题。